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俄罗斯线上交易总额达到6.4万亿卢布(折合人民币约5400亿元)。2024年更上层楼,仅上半年便达到3.9万亿卢布,实现了41%的显著增长。
在这一发展浪潮中,中国商品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成为俄罗斯电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和相关制裁措施的影响,部分西方企业撤离了俄罗斯市场,因此,从中国及周边国家进口商品以满足俄罗斯消费者的需求便愈发重要。
以俄罗斯电商巨头Ozon为例,其国际业务部门“Ozon Global ”于2022年底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这一战略性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23年底,该平台上的中国卖家数量从1万家激增到了10万家。
然而,随着在线交易特别是平台交易的迅猛增长,假冒伪劣商品和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卖家和平台责任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目前,俄罗斯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电商平台销售的综合性法规。
在俄罗斯,电商平台的运营受到多项法律的制约,如《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联邦竞争保护法》以及政府决议和其他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涵盖了合同关系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市场的定义并规范了责任问题。
根据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电商平台是指以软件或互联网网站形式聚合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平台。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可以获得商品或服务信息,与卖方达成协议并购买商品或服务。电商平台的所有者必须提供其公司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以及平台上卖家的相关信息。
一般来说,因为电商平台提供的商品信息不正确或不完整,而导致消费者遭受损失的,平台所有者应当承担责任。但若信息由卖家提供,且平台所有者未进行修改,则可以免除责任。
电商平台和卖家根据上文所述的法律订立合同关系,但协议内容不尽相同。有些平台只提供商品信息发布、商品配送和文件处理等服务,有些平台则可能代表卖家进行交易,并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如果卖家的商品存在侵权问题,如未经授权使用了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则可以依据卖家与平台之间的协议来划分侵权责任。显而易见,网络平台在交易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因此可能承担侵权责任。
《俄罗斯民法典》规定了信息中介(互联网托管服务提供商、域名管理员、社交媒体等)的责任,其内容同样适用于电商平台。根据《俄罗斯民法典》第1253.1条,互联网托管服务提供商和其他信息中介可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承担责任,除非能够证明他们:
未发起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未对数据进行修改;
不知道也不应该知道内容侵权;
在收到权利人包含侵权内容链接的书面通知后,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停止侵权行为。
信息中介的责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权利人可以要求信息中介删除或限制对侵权内容的访问;然而,只有在确定信息中介确实构成侵权行为时,方可对其主张侵权赔偿。这一原则已经通过2019年4月23日俄罗斯最高法院全体会议第10号裁决获得确认。
根据俄罗斯法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实践中,权利人在提起诉讼前常常会采取诉前措施,包括发送警告信、展开谈判等,这一做法在线上交易纠纷中尤为常见。
如果电商平台上销售假冒商品,为了有效地阻止侵权,知识产权所有者可以给涉事卖家和电商平台的管理层发送下架通知。市面上已经有公司开发出自动化系统,可以分析线上市场并向侵权方和/或电商平台批量发送下架通知。虽然有些电商平台可能会存在延迟回复或直接联系卖家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各平台普遍会积极配合,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侵权行为。
权利人也可以对电商平台提起诉讼,但诉讼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商平台在商品销售中担任的角色。如果平台直接参与了假冒产品的销售,则较易被认定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反之,如果平台仅作为信息中介,为卖家销售商品提供支持服务,那么知识产权所有者便很难要求平台承担责任并获得侵权赔偿。因此,诉讼能否成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2年,俄罗斯最大的电商平台Ozon、Wildberries 和Yandex Market联合创建了一个共享假冒产品卖家信息的系统。该系统旨在收集假冒商品信息、相关卖家信息以及侵权证明文件。一旦发现假冒商品,电商平台将予以屏蔽。如果发现同一卖家在其他平台上活动,相关平台可以向卖家索取证明文件;如果文件缺失或不可靠,该平台也可以采取屏蔽措施。
根据俄罗斯联邦反垄断局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各大电商平台累计屏蔽侵权商品超过200万件。与此同时,各贸易相关机构也持续展开针对在线市场假冒商品的治理行动。
为完善电商平台监管法律体系,俄罗斯正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工作。2024年3月,《关于修订〈俄罗斯联邦商品信息聚合平台贸易活动的国家法规〉》及对《俄罗斯联邦贸易活动国家监管基础法》的修正案已正式提交国家杜马 审议。新法规不仅适用于电商平台,还适用于卖家和配送点运营商。因此,此类提案一经出台,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市场参与者们便会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讨论,一旦发现任何过度监管的苗头,便会立即作出反馈。在某种程度上,该法案的条款旨在间接地规范和促进打击假冒产品流通的行为。然而,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所有者所期待的,不仅是执法机构更加积极的作为,还有对知识产权所有者与各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合作进程的更深入、统一的监管。